第1章  為什麼再怎麼整理都整理不好?

每天整理一點,一輩子都整理不完

因為人如果不改變意識,就不會改變習慣。
藉由一口氣整理完畢,引發戲劇性的意識變化。
一口氣正確地整理完畢,結果立現,所以能夠持之以恒,一直維持在整理好的狀態。無論是誰,只要體驗這個過程,都會打從心底不讓房間回到凌亂的樣子。

心得:如果是不喜歡整理的人(呂老爺)也就算了,但我其實就是這種經常在整理的人,但是整理-亂-整理-亂的這種惡性循環,令我感到很壓煩,我也很想體驗一下,什麼叫作戲劇性的意識變化。

愈擅長收納的人,愈容易堆東西
收納法的麻煩之處在於,把東西收起來時,乍看之下會誤以為問題好像解決了,但當收納空間填滿時,房間又會亂成一團,然後再次逃向較為容易的收納,而不是整理…於是就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。
收納不是整理,只是物品的填裝作業,把不要的東西蓋上蓋子,裝作沒看見而已。

心得:收納空間填滿時,房間又會亂成一團,這句話說的真是貼切,我覺得可以小到從可重覆使用的塑膠袋、紙袋,大到各項衣物都可以適用這一項,收納其實是物品的填裝作業,真是殘忍又一針見血的一句話啊,自栩收納能力比老公強的我,其實一直在作的也不過就是重覆的裝填作業而已。

不能按「場所類別」整理,要按「物品類別」整理
不是「今天來整理這個房間」,而是以「今天整理衣服」「明天整理書」的方式,按「物品」的類別進行整理。

心得:一般人的慣性思考,就是依場所整理,像我也是這種依場所分類的人,但有一次為了整理書房內照片,讓我傷透腦筋,自以為已經整理好照片了,但總有一些莫名的照片(裝在透明袋子裡的)跑了出來,導致原本依時間分類的相本,就是因為這幾張而需要重新調整順序,又或者只好裝作沒看見,亂塞在其他本裡。

多數人不會整理的最大原因,就是東西太多;而東西不斷增加的最大原因,就是因為沒有掌握自已現有物品的數量;而無法掌握在物品數量的原因,就是因為收納場所分散所致。

心得:在我們家最無法掌握數量的前三樣,就是衣服、尿布、衛生紙。偏偏都是體積不小的東西。
因為衣服的數量不算少,卻經常買到重覆類型的衣服,像我就是那種喜歡的款示會買二種不同顏色的人,而尿布則是因為堆在父母房,有時遇到costco在特價,總是會為了2箱折160元而多買了不同的size,像我們家就好像有2-3箱XL的幫寶適尿布,但阿妞其實還一直停留在L的SIZE,那幾箱尿布就這樣無意義的佔據著我們的空間,若以當初購買的坪數來算,1坪十多萬,這些尿布莫名的佔了我們1-20萬的空間呀。


按個性變化整理方法,毫無意義!
三種不會整理的類型,分別是「沒辦法丟東西的人」「沒辦法物歸原位的人」,以及這兩類的綜合體,即「既無法丟東西也無法物歸原位的人」
整理方法不需要艱澀的分類。整理時的必須作業就只有「丟東西」與「決定收納場所」這兩項而已,重要的只有「要先【丟東西】」這個順序而已。

心得:呂老爺是屬於綜合體,但我是屬於輕微的「沒辦法丟東西的人」,總是有好多覺得「丟了真的好可惜」,又或者是「留著要用時就有了耶」,就因為這樣,家裡堆積了很多,其實再也不會穿上身的衣服和看過一次就不會再翻的書。如果這些東西可以轉到更適合他們的人手裡,比起被我們淒涼的閒置家中打入冷宮,應該要來得好得多了吧!

整理是節慶,不能每天都整理
整理有兩種:「日常的整理」與「節慶的整理」。所謂「日常的整理」,單純指「東西用完後,放回原位」。不管是衣服也好,書或文具也好,只要人類需要使用物品過生活,這件事就一生跟隨著你。
在快被東西淹沒的狀態下生活,你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嗎?如今,多數人所不可或缺的,不正是這種「節慶的整理」嗎?
如果不完成「節慶的整理」,就絕對做不好「日常的整理」
「節慶」-以高昂的情緒、在短時間內完成非常重要。畢竟,人生不能天天都在過節。
在完成「節慶的整理」後,「用完的東西放回定位」「新買的東西一定要決定定位」
重點就是,要先體驗過一次完美的狀態。只要一次就好,請一件一件地判斷,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該丟掉,還是留,並且試著決定所有留下東西的定位。
只要戲劇性地體驗過一次整理完畢的完美狀態,就不會想再回到以前亂七八糟的情況。
整理一定要終點,當你決定好所有物品的定位,那一瞬間就是終點。

心得:「節慶」這二個字真的很像日本人的用法,我也非常期待,當我們家經歷過「節慶的整理」後,會有什麼樣的改變,加油加油加油!!

arrow
arrow

    卡若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