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在逛黃縱寧醫師的部落格時,我看到了這篇文章--誰是孩子的幫助者?

提到黃醫師看了youtube上的一段影片,是加拿大的卑詩大學心理系做的研究。

文章片段內容如下:

畫面中研究者給六個月大的小嬰兒觀察一個活動,嗯,就叫做「紅色小球爬山記」好了。

在一個陡峭的山坡上,紅色小球娃娃努力的往上爬,可是有一個黃色的三角形娃娃老是阻擋它,把紅色小球推落山谷。

相反的,灰色正方形娃娃則是給予幫助,把紅色小球成功的頂上山頭。

這樣的活動反覆執行,直到寶寶無聊地看別的地方為止。

這時候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,當研究者拿出一個小盤子,上面放著黃色三角形&灰色正方形,幾乎所有六個月的小嬰兒,都選擇了拿灰色正方形娃娃,也就是所謂「幫助者」的角色。

研究者的結論是:即便六個月的嬰兒,就可以了解誰是「幫助者」(helper),而誰則是「攔阻者」(hinderer),

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。
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,它可以藉由過去的經驗,了解誰能及時而真正的幫助他,反之出一張嘴砲的人,他們則是敬而遠之。

對於年紀較大的兒童也是一樣,他們希望從別人的口中聽到的是正向,帶有鼓勵,支持的話語,而不是沮喪,打擊,或反社會的言詞。


這讓我想到我們家的情形……

阿妞的個性非常的急又求好心切,在接觸新事物時,經常會在我們示範過後,就希望自己能夠〝馬上〞就作得跟我們一樣的〝好。
以致於較難接受學習的過程。

我最記得她第一次拿到babycolor的無毒蠟筆時的狀況,那時候我先拿著畫筆在紙上畫了重重的一筆。

也許因為該蠟筆的性質本來就是屬於比較不容易顯色的。
當阿妞畫了第一筆後,發現自己只能畫淺淺的顏色後,眼神突然馬上就退縮了…
下一句出口的就是:「不要~不要~不會~」

不過我再怎麼勸說她試試看,或是要握著她的手幫她,她就是不要。

一直到過了幾個小時,我又跟她:「妞妞~妳畫畫給馬麻看好不好?馬麻好喜歡妳畫畫哦…馬麻覺得妳畫得好漂亮哦~~」
她的眼神才又亮了起來,願意再次的嘗試。
當她畫了一筆後,我又開始誇張的的鼓掌讚好~~自此她才又恢復了自信。

從小到現在,類似的事件或輕或重,發生過非常的多次。

最近更是經常聽到她說:「把拔(馬麻)~~我不會~~請幫忙~~~」
要是她跟我求助,我通常會衡量她的能力,請她再試試,如果真的不行就會幫她,因為我覺得等到她能力夠了,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呀…
(就像自己打開thermos水壺的壓蓋這件事一樣,以前力氣不夠都會請人幫忙開,現在力氣夠了,就可以自己開了)

可是如果碰上的在這方面比較嚴格的把拔,
把拔通常會說:「妳自己試試看呀~~妳會呀~妳試試~」再不然就說:「妳都沒試就說自己不會」
如果阿妞再央求一次,把拔就會說:「如果妳覺得自己不會,那妳就不要拿了,就沒得玩了…」

我覺得呂老爺不是冷漠打嘴砲,而是因為他的個性從小就很獨立,什麼都不怕,什麼都敢試,連他自己都懷疑自己小時候一定有過動的症狀。
這些點從他額頭跟眼角上的傷疤就看得出來…
以我的認知,應該是屬於那種〝很皮不怕死〞的小孩。

若以他的標準來看待自己的女兒,肯定是覺得怎麼差這麼多…

但就像黃醫師說的,現在育兒拿捏真的很難,有時怕太寵太保護,有時又怕太嚴格從自己身上感受到只有無助。

我想該怎麼修正自己的態度,我們需要再好好琢磨一下了。


黃縱寧醫師--誰是孩子的「幫助者」? (請點我)

有關卑詩大學研究的影片 (請點我)



 

arrow
arrow

    卡若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